相传,招宝山下有一颗龙宫蚌女化成的夜明珠,指引着过往船只平安远航。一个巫婆想要得到夜明珠,为了阻止她的行为,玉皇大帝派遣白虎神将老巫婆压在海底。老巫婆变成了一块礁石,就是夏老太婆礁;而白虎神将化作了虎蹲山。名称由来
自镇海成为遣唐使的登陆地之后,虎蹲山就一直雄踞大运河的出口,千百年来一直守望着国门。“虎蹲山”一词最早出现在宋《宝庆四明志》,《定海县志》“叙山”记载:“虎蹲山,县东二里,屹立海口,象形而名之。”

图1 1932年《镇海县地图》 来源:镇海区档案馆
不过,《宝庆四明志》并非是已知最早提及虎蹲山的文献。宋日本游僧成寻在他的游记《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提到:“延久四年(1072年)四月四日……向西南,入定海(今镇海,下同)县。县南有一座山,名游山,港口有虎顶山,无人船。上到招宝山,无人家。金鸡山在港口东畔,无人家。”“虎顶山”为虎蹲山的误写。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徐寿辉攻克武昌。时年十八岁的武昌县达鲁花赤职马禄丁之子丁鹤年(乾隆《镇海县志》有传),逃往江浙行省,投奔定海县令的从兄吉雅谟丁(入镇海县名宦祠)。不久,他在定海海边筑室定居下来。丁鹤年曾到虎蹲山一游,并留诗一首《九日登定海虎蹲山》。他写道:“东海十年多契阔,西风九日独登临。天高云净雁初度,水碧沙明龙自吟。篱下菊花怜我痩,杯中竹叶为谁深。凭高远眺无穷恨,去国怀乡一寸心。”
明代县城人谢泰宗也有诗《金鸡虎蹲二山》一首,写道:“南北中分曲岸河,舟人鼓棹一帆多。虎能生翼终飞走,鸡若高南四海披。”虎蹲山由于处在国门的特殊地理位置,早在明代就已经是西方觊觎之地。入清以后,后来居上的英国殖民者之手也伸向了虎蹲山。英国地图测绘家萨穆埃尔•索顿(Samuel Thorton)的《中国北部大草图,1707》,以及水文地理学家亚历山大•达尔林普尔(Alexander Dalrymple)的《中国浙江宁波详图,1756》都标记了虎蹲山和游山列岛。

图3 1756年《中国浙江宁波详图》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7月5日, 在攻陷时属宁波的舟山后,英军除了派遣战舰封锁甬江、长江口等重要出海口外,开始了大规模的水文测绘。侵华英军将小艇本廷克号(Bentinck)改装成测量船鸻鸟号(Plover),由英国海军水道测量局(Hydrographic Office of the Admiralty)出身的哥林森上校(Richard Collinson)担任船长,开始了对宁波海域,乃至长江口以南的中国海域进行大规模测绘。哥林森将南中国沿海地区分成9个地区进行测绘,在1842年至1843年间陆续发布。1843年,涵盖了全宁波府沿海和主要内河的水文图公布,为该系列地图的第八张,取名为《中国东海岸第八张:渔山列岛到扬子江,包括舟山群岛》。
图4 《中国东海岸第八张:渔山列岛到扬子江》镇海口同年,《航海杂志与海军年鉴》刊登了哥林森的“甬江航行指南”。“指南”首次将镇海口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说明。哥林森着重指出,“唯一的危险是虎尾礁(虎蹲山山后的礁石),这块半躺的礁石,水下部分多于露出水面的部分”。从此,守望中国千年的大运河口不再是天险,西方殖民者的轮船可以肆无忌惮地出入。

图5 1843年《航海杂志与海军年鉴》
清同治四年(1865年),英国人控制的浙海关税务司与宁绍道台协同建立七里屿和虎蹲山两座灯塔,这是宁波港水域内最早的两座灯塔。虎蹲山灯塔位置为东经121°43′51″、北纬29°57′43″。该灯塔适当航路之要冲,既可引导船只进入甬江口,亦可指示上下水道之用。灯塔站东、南两面,系轮船航行孔道,而虎蹲山与镇海之间,则为帆船往来航道。

图6 装上灯塔后的虎蹲山
虎蹲山见证了近代中国唯一取得全胜的海岸保卫战的历史。中法镇海之役前夕,宁绍台道薛福成为加强防务,要求浙海关“迅即传电镇海七里屿、虎蹲山洋人,撤去塔灯”。1885年3月1日和3日,法舰两次试图从虎蹲山北水道进攻镇海,均被清军击退。

图7 《浙东镇海得胜图》绘有虎蹲山外的法舰
虎蹲山的照片还登上过西洋人的明信片。19世纪末,洋人曾做了新年贺卡的明信片,内容为镇海招宝山和镇海金鸡山的风景照。然而,洋人错误地把虎蹲山当作了招宝山。

图8 十九世纪末洋人以镇海口为背景的明信片
抗战时期,虎蹲山还出现在了浙江辅币之上。下面这张为镇海县辅币代用券壹角券,正面左侧即为虎蹲山照片。照片下面为写有“积成拾角兑付国币壹圆”,以及发行年代“中华民国廿九年(1940年)五月印”。辅币右侧有“壹角”两个大字,大字下有签发人“邬履祥印”印章。当时,浙江日伪当局为了搜集铜材制造军火,支持奸商在浙东地区大量套购铜元,导致市面上铜元等小额货币奇缺。商家为了维持生计,只得以针线、火柴、糖果等商品以及邮票等代充零钱找零。鉴于当时严重的辅币灾荒,1939年3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允许地方发放小额票券,以救经济。镇海县商会自行印制小额辅币,以稳定商业和社会秩序。这枚壹角辅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签章的邬履祥(镇海县城邬家弄人)就是时任镇海县商会整理办事处整理主任。此券流通时间短,流通范围小,背面写有“此券只限本县通用”。
就在镇海辅币发行的2个月后,7月12日晨,日军军舰从上海黄浦江启程,至16日天未亮时开始攻击镇海要塞。著名的“七.一七”战役打响了。众多随军记者留下了日军侵略镇海的照片。其中有一张就是日军从虎蹲山后洋面进攻镇海的场面。

图10 日军前方即是虎蹲山
1974年1月,国家计委批准在甬江口外侧招宝山—大游山一线建设镇海新港区。根据工程规划,炸掉了小招宝山、虎蹲山和大小游山。全省各地的工人以人工装载运石的方法,将这些山石填平海塘滩涂,在甬江口建造起了一片新港区。图11 1975年镇海港口建设时期,远处的虎蹲山依稀可见 来源:镇海区档案馆
镇海新港区建成后,在虎蹲山原址建成了虎蹲山进口引导灯桩。前后灯桩分别位于虎蹲山东北、西北方向,是船舶进出甬江口的重要导航标志,成为引导船舶的新时代明珠,继续守望着国门。